澳青年夢想隨年齡消逝
  • 發佈時間:2014/01/29
  • 分享至

       歌仔都有得唱:“一人有一個夢想。”但原來夢想亦有年齡限制,研究發現,年齡越大的青年,有夢想的比例越低,近半數四十至四十五歲組別青年表示“我沒有甚麼夢想”。約六成受訪者選擇“和睦的家庭”作為對夢想的描述,反映青年重視家庭及社會巨變導致家庭生活未如理想。

       後生滿意生活現狀

       澳門青年聯合會昨日舉辦“澳門青年夢想調查研究報告發佈會”,出席者包括該會副會長余惠鶯及常務理事陳曉雷。儘管《青年政策》以十三至廿九歲作為青年的界定範圍,但青年定義在世界各地不盡相同,調查以十八周歲至四十五周歲持有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身份證的青年作為研究對象。調查於去年十月期間進行,採用街頭調查問卷方式,共發出一千二百份問卷,收回一千一百七十九份,其中有效問卷共一千一百五十八份。

       調查發現,近半受訪者滿意現時生活狀況,十八至廿四歲年齡組滿意程度最高,近六成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四十至四十五歲青年對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最低,“不太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比例為百分之二十一點四。

       四成“老青”冇夢想

       處於四十至四十五歲的青年較為消極,同時擁有夢想的比例亦較低,百分之二十六點二有明確夢想,近四成表示“我沒有甚麼夢想”。反映此族群面對多方面壓力和變化,但卻往往被社會忽視。年齡越小的青年,有夢想的比例越高,且夢想越為明確。

       每個人對夢想的定義都不同,在有關夢想的多個選題中,近六成受訪者描述夢想為“和睦的家庭”,其次是“充足的金錢和無憂無慮的物質生活”,佔近五成。選擇“自我價值的實現”的受訪者佔整體四成,兩成多受訪青年懷有“對他人和社會的極大貢獻”或“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才能”的夢想。反映受訪青年重視家庭觀念,以及在人類生理與心理的本能需求與現實社會影響下,追求物質滿足是時下大趨勢。余惠鶯認為結果顯示澳門社會極速發展,雙職家庭數量大增、親子互動時間減少等因素,導致部分家庭生活未如理想,建議政府多加關注。

       實現夢想殊不容易

       要實現夢想並不容易,一半以上受訪者認為夢想“非常難”及“較難”,六成以上青年計劃五年或十年內實現夢想。大多數贊成“勤奮努力”是實現夢想的條件,其次分別是“機會運氣”、“教育程度”及“身體條件”,選擇先天條件“家庭背景”及“天賦水平”的受訪者較少。阻礙夢想的絆腳石,大多是“沒有金錢”和“社會現實環境壓抑”。

       本次研究中,五百七十五人為男性,五百八十三人為女性,半數為十八至廿四歲青年。文化程度方面,四成半為高中文化程度,其餘分別為學士、大專程度。受訪者中,學生佔百分之四十四,有五百一十人,其次為博彩業從業員一百六十四人。